在龙华这片创新热土上,一家专注于特种机器人研发的企业正悄然书写着中国智造的进化论。从2009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首台管道检测机器人,到如今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平台;从最初的12人创业团队,到年产能近万台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;位于观澜银星科技园的施罗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,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安防企业到机器人赛道领跑者的蝶变。该企业的成长轨迹不仅折射出深圳创新创业的澎湃活力,也彰显了“数字龙华”的产业生态魅力。
产品创新 迅速打开国际市场
“当时看到工人背着氧气罐深入污水管道作业,那种高危环境让我彻夜难眠。”2008年的那个雨季,施罗德创始人宋有聚在参与深圳某地下管网检修时目睹的一幕,成为施罗德诞生的原点。宋有聚说,他从此立志“要用机器人把人从危险中解放”。这份初心在2009年化作行动,施罗德团队毅然放弃安防领域的舒适区,投身到管道检测机器人的攻坚战中。
彼时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,外企垄断着90%以上的份额。“没有行业标准,90%的部件都要定制,研发投入超过5000万。”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,宋有聚记忆犹新。但是深圳这块创业沃土很快显现出魔力——100公里半径内能配齐90%的特种部件,华为、大疆、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形成的供应链生态,让研发迭代效率提升60%。2010年,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排水管道检测机器人在施罗德问世,正式打破国外技术封锁。
2016年,施罗德团队在美国CES展上展示模块化机器人平台,一位硅谷投资人惊叹:“你们用乐高积木的方式做机器人?”这个灵光乍现的创意,奠定了施罗德的技术护城河。通过160+可插拔模块的组合,实现90天快速孵化新产品,这种颠覆性设计让企业迅速打开国际市场。
以具身智能 重新定义行业标准
在施罗德的实验室里,一台名为“S190DHD”的管道检测机器人模拟在污水管道中穿行。这个直径仅15厘米的“铁甲战士”,搭载着多个传感器和多种作业机构,其核心技术正是施罗德引以为傲的“三位一体”创新体系。
具身智能平台,重新定义机器人开发范式。施罗德的乐高式模块化设计支持90天快速孵化新产品,可以融合多模态感知,能够实现实时决策、特种执行。通过乐高式模块化设计,施罗德实现了硬件架构的百变重组。
AI算法库,看得见的“机器智慧”。“施罗德AI算法库覆盖视频、图像、声音分析,能够实现管道裂缝、错位淤堵等缺陷识别,可以对水力模型、故障趋势分析等进行智能预警,误报率低于5%。”施罗德副总裁彭鹏说。
特种环境生存力,展现极限的硬实力。施罗德机器人通过了IP68防水、防尘以及防爆认证,能够适应复杂地形,可以在高寒以及20米水深等极端场景稳定作业。比如,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极寒测试中,防爆机器人U960在-40℃环境中连续作业72小时,其IP68防水性能和防爆认证赢得高度认可。这种强悍性能源自龙华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——与某企业合作的特种电池实现12小时超长续航,联合开发的运动底盘可适应泥沙、水域等多类复杂地形。
“截至目前,我们申请各类专利已超过380项,并且参与了30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。”彭鹏说,施罗德非常注重人才与科研的深度融合,已经和清华大学、电子科大、哈工大(深圳)等1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实现合作。施罗德的技术领先也受益于实验室到企业的快速转化机制。
龙华创新沃土 孕育硬科技奇迹
在施罗德的发展历程中,龙华区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始终如影随形。
宋有聚介绍,2021年施罗德申请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认证时,龙华区科创局组建了专项小组,帮助协调12家检测机构同步完成36项指标验证,比常规流程提速40%。“在龙华,我们感受到的是‘企业吹哨、部门报到’的服务效率。”宋有聚感慨道。
龙华区推出的“数字龙华20条”为企业量身定制扶持方案,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50%,人才住房补贴覆盖核心团队80%成员。在龙华区“一圈一区三廊”产业空间布局中,施罗德所在的九龙山数字城占据核心位置,这里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(深圳)高等研究院等多所科研机构及高校,为施罗德研发创新提供了硬核人才支撑。
向新而行 重塑全球行业格局
从龙华出发,施罗德的机器人军团正重塑全球行业格局。在香港,智能清淤机器人D800A以每小时清理80立方米淤泥的效率助力箱涵焕发新生;在墨西哥湾,管网检测机器人S150在狭窄的地下管道快速完成城市体检;在俄罗斯,动力声呐机器人S3831E在水下10米特殊场景轻松完成检测任务。2025年数据显示,施罗德产品已进入全球近40个国家,计划到2029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35%。
在这场全球智造竞速中,龙华区既是施罗德的起点,更是腾飞的支点。从打破垄断到定义标准,从深圳制造到全球智造,施罗德的进化之路仍在继续。在深圳这片孕育了华为、大疆的创新沃土上,下一个颠覆性技术正在加速孕育。
龙华新闻记者 吴春华 通讯员 熊丽/文 记者 陈建华/图
施罗德发展创新历程
2009年
施罗德成立。
2010年
推出中国首台自研排水管道检测机器人,打破外企垄断。
2011年
在业内率先提出“机器人模块化”概念,奠定乐高式平台。
2014年
在业内首先研发AI+特种机器人,自动识别缺陷。
2015年
获得首张行业管道爬行机器人防爆认证。
2016年
在业内率先全球化,在美国设立分公司。
2017年
全国首发“城市地下管道微创手术”全系方案,打通检测-疏通-修复闭环。
2023年
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成立联合研究院。
2024年
获得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认证。
信息来源:深圳报业 2025年09月1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