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排水管道是城市地下“生命线”,其畅通与否直接影响防洪排涝、水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。随着城市化推进,管道老化问题凸显,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、风险高,而CCTV检测技术凭借自动化、可视化优势,成为主流检测手段。下面将梳理其核心流程与标准,为管道运维提供参考。

一、检测前准备:筑牢精准检测基础
1、现场勘察与资料收集
优先收集管道设计图纸、竣工资料,明确管径、材质、埋深、走向及周边管线分布,避免检测干扰;通过现场踏勘确认检查井位置、井口尺寸及地面交通情况,规划设备停放与交通疏导方案;了解管道近期积水、堵塞等运行状况,预判缺陷类型,明确检测重点。
2、管道预处理
积水、淤泥、杂物会影响检测精度,需针对性处理:水位超管道直径1/3时,用潜水泵降至不影响设备运行;淤泥、泥沙通过高压清洗车冲洗或吸污车抽吸清除;大型异物(石块、树枝等)需人工或专用工具取出,防止损坏设备。预处理后需复检,确保无阻碍、水位达标。
3、设备调试与安全保障
检查爬行器驱动、转向功能,校准摄像头焦距、亮度及旋转角度(需支持360°轴向旋转),验证线缆卷盘计米精度与设备防水性能(符合IP68标准)。安全上,对作业人员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培训,现场设警示标志,井下作业前检测气体(甲烷≤1%、硫化氢≤10mg/m³、氧气19.5%-23.5%),配备通风与应急器材。
二、检测实施:规范采集管道数据
1、设备入井与参数设定
将爬行器通过检查井放入管道,根据管径调整轮距或履带高度,确保贴合管壁防打滑;在控制终端输入管径、井号、材质等参数,设定检测速度(0.1-0.3m/s,防遗漏缺陷)与摄像头亮度,适配管道内光线环境。
2、管道内检测与数据记录
操作人员通过终端实时监控图像,指挥爬行器沿预定路线行进(覆盖全检测段)。爬行器移动时,摄像头持续拍摄,线缆卷盘记录位置坐标,实现“图像-位置”对应。重点排查结构性缺陷(裂缝、断裂、变形等)与功能性缺陷(沉积、堵塞等),发现缺陷时暂停设备,拍摄特写并记录位置、类型、尺寸及严重程度(分轻微、中度、严重三级),保存视频与图像数据。
3、特殊情况处理
遇障碍物(未清理淤泥、管道变形),先通过摄像头确认类型:小型杂物用爬行器自带刮板清除;大型障碍或严重变形需停止检测,重新预处理或调整方案。设备故障(摄像头黑屏、爬行器失控)时,立即撤回设备排查修复,避免滞留管道造成堵塞。
三、数据处理与报告生成:提供运维依据
1、数据整理与缺陷分析
剪辑检测视频,提取缺陷片段,按“管道段-缺陷位置-类型”归档图像;结合计米数据与设计图纸,在软件中绘制管道走向图,标注缺陷位置(精确到米);依据《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》(CJJ181-2012)量化分析,如裂缝宽超0.2mm为中度缺陷,变形率超5%为严重缺陷,评估管道健康状况。
2、检测报告编制
报告需包含核心模块:1.工程概况(项目名称、检测范围、日期、单位);2.检测依据(相关国标、行标);3.设备与方法(设备型号、参数、流程);4.检测结果(文字 表格 图像呈现缺陷,含编号、位置、类型等);5.评估结论与建议(风险评估及修复、养护方案)。
四、核心标准:规范检测与评估
1、《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》(CJJ181-2012)
核心依据,将缺陷分10类结构性缺陷(如裂缝、断裂)与8类功能性缺陷(如沉积、堵塞),明确缺陷定义与严重程度判定(如裂缝宽≤0.1mm为轻微,>0.3mm为严重),提出“管道健康状况指数(PHI)”,量化评估管道健康水平。
2、《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》(CJJ6-2009)
聚焦安全,规定有限空间作业要求:井下作业前气体检测、作业中每30分钟复检,明确人员防护装备(安全帽、呼吸器等)与应急流程,保障作业安全。
3、设备相关标准
摄像头分辨率不低于1920×1080,爬行器防水等级IP68(水下1.5米持续工作),计米精度误差≤0.5%,设备需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,确保数据准确。
五、检测结果应用:指导运维修复
健康管道(高PHI指数)每3-5年定期检测;轻微缺陷管道用非开挖技术(局部树脂固化、注浆堵漏)预防性处理;严重缺陷(断裂、变形)需紧急修复,必要时置换管段,防管道破裂、路面塌陷。例如某城市通过CCTV检测发现管道严重裂缝,采用紫外光固化内衬修复,3天完工,减少交通影响,体现“精准定位、靶向修复”优势。
总之,市政排水管道CCTV检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严格遵循“准备-检测-处理-应用”的全流程规范,同时以相关标准为指导,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随着智慧管网建设的推进,CCTV检测技术还将与大数据、AI算法结合,实现缺陷自动识别、管道健康状况预测,为城市排水管道运维提供更高效、更智能的解决方案,守护城市地下“生命线”的畅通与安全。